接下來分享的這些道理我希望能在20歲便學懂,如果你正在處於這些階段,我希望你能盡快學會,不要在之後後悔。
不要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這個道理你可能已經聽過,但是,你真的有做到嗎?
你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位作家,但可能會因為家庭以及金錢壓力轉而投入了傳統職場。你有沒有因為不同的壓力或現實的沖擊而放棄自己的真正夢想呢?
滿足他人期望是最簡單而且最方便的人生哲學。為什麼?因為你既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不需要為人生冒風險。選擇加入傳統職場,意味著你的一切都是「可以預見」、「相對低風險」,即使出現什麼問題,你也可以說:「這是我父母希望的,我只是跟隨他們的建議。」然後把責任推卸。
在創業初期,我遇到很多「創業前輩」。為了獲得他們的認可,我經常會根據他們的意見或想法來修改產品。我慢慢地失去了自己創業的重心,產品也因為不同的想法而不斷改變方向,導致團隊內部不滿,最後解散。
這就是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的負面影響,你會失去了自己的重心,錯過了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機會。
不要在沒有效果的地方發力
「努力總有機會成功」是我人生的其中一條信條。然而,在錯誤的地方努力只會為你帶來失望的結果。
我當年曾經很努力地追求一位女生,我在認識對方2個月後便向對方表白。然而,我最終被拒絕了。然後,我對自己說:「不要緊,在成功之前需要經歷多次的拒絕。」然後,我繼續花時間、心血去追求對方。結果,我仍然失敗。為什麼?因為對方根本就不喜歡我這類型的人。即使我如何努力,也無法得到好結果。
這個例子好像很極端,但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事實。人的想法是主觀但事實是客觀的。很多事情都不會因為你的努力而改變。
因此,我現在做任何事情前,都會問自己:「我即將做的事情是我可以改變、影響的事情嗎?」例如,在IG上發佈貼文,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在我能力圈或影響範圍以外,我就不會投放太多精力或我會先投放精力在我可以影響的地方之上。
例如:我想改變世界。但改變世界暫時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外。因此,我先花時間改變我所居住的地方。如果改變我所住的地方很難,我便再進一步改變我的生活圈子。先從能力範圍內發力,再改變更大的範圍。
認清自己的力量
創業多年,我身邊總是會有朋友獲得創業導師或投資人的支持而令事業得以發展。看到他們的進展,我經常都會感到十分羨慕。那時候,我會埋怨:「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我、為什麼沒有人幫助我。」
這令我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我發現自己太過依靠他人,沒有了解自己的潛力。
直到我創業多年後,我才發現我最應該感恩的是我自己。我一直沒有放棄創業、沒有放棄讓自己進步,正是這種力量,幫助我的公司從破產邊緣重回正軌。
有人幫助自己是好事,但這並不代表沒有他人的幫助你便無法生存。謹記,即使失去了一切,你仍然是你人生的最大支柱。
忍受跟他人的不同
創業跟傳統上班不同。創業者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也沒有他人的讚賞。
每次家庭聚會時,我都會受到親友的質疑。他們會問:「做這些能賺錢嗎?」然後就是用表弟、堂弟的例子來勸告我要腳踏實地工作。在他人看來,創業者所做的事情跟傳統工作非常不同。在別人眼中,我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務正業或者不會長久。我在IG上建立了一個擁有超過30萬粉絲的IG帳號,在他們看來也沒有什麼,並不是一種專業。
這是我在創業多年遇到的問題:經常會受到別人的質疑或挑戰。年輕時我會嘗試回應。現在的我卻會一笑置之。為什麼我要向人解釋自己所做的事情呢?而且,我又無法在三言兩語內告訴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像你無法在5分鐘內問一位醫生如何做手術一樣。
跟他人不同不代表你不專業,也不代表你需要抹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