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精華:本書將會教導大家進入身體的巔峰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工作,實現最佳工作效率。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以及理論,幫助大家建立高效率的工作日程。如果我們可以實現高效率2小時,每天可以實現的事情便會大幅度地增加。2小時只是一個參考,你可以透過本書的方法實現2小時以上的高效時間。
透過本文,你可以了解到:
- 如何透過停頓點重新掌控你的時間
- 為什麼你應該根據精力來安排工作
- 為什麼你不應對抗分心?
建立停頓點 (Decision Point)
在工作效率的課題中,有一個非常實用的觀念叫做:四象限工作表。這個觀念要求人們為一切工作進行分類。把你的工作按緊急程度以及重要性進行排序。四象限工作表教會我們把時間以及精力放在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之上。
但是,執行四象限工作法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人們總是下意識地進行自己的行為,他們在工作或生活時,只是按照外在輸入行動。舉例來說,在執行任務A期間,我們接到一個電話,電話的另一方提出了請求B。然後,我們把任務A放下,開始執行任務B。這就是被外在世界牽着鼻子走的例子。
停頓點是指任務或工作之間的空隙時間。高效率的人喜歡掌控時間,不喜歡被外在世界牽著走。因此,在每一個任務之間或受到外在請求時,他們會建立一個停頓點。在處於停頓點期間,他們會問自己:「我接下來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透過這個短暫的停頓時間,我們可以有空間反思自己的工作,分清楚工作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停頓點?
在每一個工作完成並準備進行下一個任務時,停一停,花時間去個洗手間以及飲一口水。然後問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以及這件事是否緊急。
建立停頓點的重點在於: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意識地工作以及無意識地工作是決定我們是否有工作效率的重要分別。
按照精力去管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相似的,但我們的狀態卻不是。
人人都說開始每一天前要先寫下當天的工作以及為工作排序。(相關閱讀推薦:效率腦科學)但你有想過這個過程背後的重點是什麼嗎?
這個步驟除了能幫助我們思考當天要做什麼外,也可以幫助我們安排自己的精力,按照精力去安排工作。
有些工作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腦力,這些工作最好安排在上午完成;有些工作需要我們發揮創意,這些工作最好安排在下午。最後,有些工作較瑣碎,則可以安排在完成思考或專注的任務之後。
另外,作者建議我們不要連續做一些需要花費腦力的工作。例如,如果你是一位作家,今天有兩個寫作任務需要處理。想要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你可以把兩個寫作任務分開,其中一個放在上午、另一個則放在下午。
人的腦力以及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持續一段高水平的腦力消耗後,我們需要一些時間進行修複。這就是我們需要休息的原因。
應該對抗分心?
如果問大家:「你應對抗分心嗎?」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應一定是:「要。」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分心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分心真的不好嗎?答案是未必。
如果在工作期間,突然花一小時看Netflix或Youtube當然不是一個好習慣。但是,如果是短暫的分心,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
人天生就是喜歡分心的動物。分心有助我們生存。在野外生活的原始原始人總是需要注意四周環境,確保沒有野獸出沒。分心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直到現在,人仍然擁有這種愛分心的習慣。作者認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出現短暫分心,然後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工作上,有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因為這樣能幫助我們重新專注。
如何利用分心?
- 當你發現自己的專注力開始下降時,不妨做一些其他事情
- 在出現分心後,不要怪責自己。
- 無法想到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就停下工作,做一些和思考無關的工作。
不斷地在環境中的不同注意點之間切換,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掃描周圍的環境,找到我們所尋覓的東西,還能夠發現周圍環境的變化:某件我們沒有見過或體驗過的新東西,或者是某件本來不該出現的東西。
大腦的某些部分就是用來讓你轉換注意力的——拋下手頭的任務,來重新適應環境的改變。比如說,當我們正在看菜單時,聽到服務員走過來幫我們點單,我們就需要把注意力從菜單上拉開,再轉移到服務員身上,告訴他我們想要吃什麼。這種將注意力移開並放到別的事情上的能力,就是為了讓我們適應環境,以隨時改變注意力的投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