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五分鐘勵志書分享(被討厭的勇氣)

一句精華:

你的幸福、你的成功,都跟他人沒有關係。你的生活、你的遭遇都取決於你的個人選擇。

關於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運用了哲學家阿德勒的學說以及理論,為讀者提供和人生、幸福有關的建議,幫助大家面對這個世界。透過本文,大家可以了解到:

  1. 為什麼人生的一切都源自我們的選擇
  2. 為什麼原快樂源於「人際關係」?
  3. 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

過去的遭遇與現在並沒有關係

有些人天生就會出現人群恐懼症,每當面對人多的情況便會感到緊張以及恐懼。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論,這些人因為年輕時遭遇過某些情況而感到不愉快。因此,每當他/她面對人群,便會回憶起不愉快的情況。結果,他/她會感到緊張。

這聽起來非常正常,以往發生過的事情,引發起今天的行為。但是,作者卻不同意。他認為,我們會作出今天的行為完全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這些行為跟他人無關。

阿德勒說,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在阿德勒看來,某些人會出現人群恐懼症,是因為自己底層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在人群面前出醜、也可能是不想跟他人聊天。無論如何,他們為了逃避內心的恐懼,選擇了一個原因去逃避自己的恐懼。

以筆者本人為例,我小時候的數學成績很差。每當我收到差劣的數學成績後,便會對自己說:「我在數學上沒有天份,才會取得不好的成績。」在這個想法出現後,我不再溫習數學,我會對自己說:「我的數學根本沒有天賦,溫習也沒有用。」長大後回想這個經歷,我知道自己討厭數學並不是因為「缺乏天賦」或是「數學老師不好」。真正的原因,是我害怕付出努力後得不到好成績。我不想得到差成績,所以選擇了一個無法控制的理由。

以上的例子也反映了一個常見的心理問題:自卑感。在作者看來,自卑感沒有問題,它反而可以為我們帶來進步。因為擁有自卑感,覺得自己做得不足,為了獲得進步而改善。這是自卑感可以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但是,有些人卻會把自卑感當成是借口,去逃避現實。以我剛才的例子,就是透過自卑感去逃避的例子。其他例子有:

  1. 「我長得不好看,不會有人喜歡自己。」
  2. 「我沒有權力地位,不能改變社會。」
  3. 「這個地方已轉變了,我不想再花時間。」

很多人總是會用A(理由)作為自己出現B(結局)的借口。這是一種把自卑感升級為自卑情意結的行為。會得到B結果,許多時都是源於不作為而不是我們在上面所看到的A。

人生的一切問題都是和人際關係有關的問題

阿德勒說:「人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要想消除煩惱,恐怕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阿德勒認為,人生的一切問題都源自於人際。例如,孩子會因為成績不好而受到責備,因此感到不開心;下屬會因為上司的責備而感到委屈而不開心。一切的不愉快都來自其他人。

很多人的人生都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而活。從很小開始,我們就被教導,如果做得好,就會得到獎勵;同樣地,如果我們做錯了什麼,就會受到懲罰。為什麼人會出現自卑情結?很多時候因為害怕無法滿足他人的期望而選擇了一個理由去逃避自己的責任。

再舉一個例子,工作。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喜歡做A工作(例如作家),卻會選擇做更多人選擇的B工作?(例如:公務員)因為B可以賺到更多錢、可以讓你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你的真正喜好被其他人對你的想法所影響。最後,為了獲得認同而放棄自己所喜歡的工作。

阿德勒認為,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就要停止為他人而活。想要快樂就要學習「課題分離」,不去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被他人影響自己的課題。例如,選擇做什麼工作本身就是屬於自己的課題,他人沒有權利干涉也沒有權利阻止。同樣,你的子女將來要做什麼也是他們自己的課題,你也不能影響對方。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別人,這是對你身邊的人不負責,也是對自己不負責。

小心低級的快樂

獲得快樂的方法有很多,作者在書中指出了一種獲得快樂的方法:通過比較。他認為通過比較而獲得的快樂是低級快樂。

很多人會透過「賺的錢比他人多」或「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去獲得快樂。只要比身邊的人好,他們便會感到快樂。很多人會因為愛在比較中勝出而成為「工作狂」。工作狂為了獲得升職、為了獲得更多錢等勝出跟他人比較的行為去證明自己、去獲得快樂。

這種比較所獲得的快樂是不能持久的,因為身邊總有人做得比你好。如果我們想獲得幸福,必須在思維上做出一些改變。

首先,我們需要變得更加獨立,減少競爭,不要追求別人的認可。相反,我們需要學習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切的中心,思考我們如何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並停止自私的自我關注。

停止自私意味著我們要把自己看成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要為他人作出貢獻。我們要建立出一種「共同體感覺」。(Social Interest)當我們把自己當成是世界的一部分,就不會再作出自私的行為。我們不再覺得他人做什麼或沒有做什麼是難以接受的行為。例如,我們付出過後,不會再期待別人回報自己。因為我們貢獻自己的原因單純是想服務他人。

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一種持續有價值的,對他人的貢獻感。但是,這種貢獻感,依然與他人無關,阿德勒反對為共同體犧牲自己。阿德勒強調,這種幸福感,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來實現。你追求幸福的起點和終點,依然匯聚在自己身上。你的貢獻和價值,雖然是在這個共同體中得以體現,但最後的結果依然與他人無關,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